首页

女主调男奴视频

时间:2025-05-29 06:41:10 作者:跨越数字鸿沟三十年 公益故事的温暖答卷 浏览量:42226

  截至去年底,中国在非洲建成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共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小农户——

  中非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新时代中非合作)

  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农业专家技术援助和培训,先进农业技术转移,建设农业园和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作物种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同非方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

  鼓起“粮袋子”,丰富“菜篮子”

  8月的东非高原,雨过天晴。乌干达卢韦罗区奇那布拉村,中国专家正在村民朱利亚斯家的田地试种中国狐尾小米。来自中国的小米品种籽粒丰硕,相比乌干达当地品种,不仅产量成倍提升,而且生长周期大幅缩短,近年来在乌干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听说中国专家到来的消息,10多名村民赶了过来。“轰隆隆,哒哒哒……”随着中国专家带来的播种机驶过,种子被均匀撒入松软的土壤中,3个中国狐尾小米品种播种完毕。“有了中国专家的指导,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朱利亚斯的心中充满期待。

  2012年10月,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实施3期,在乌干达11个区的26个村开展中国狐尾小米示范种植。

  乌干达托罗罗区色各热村村长欧文说,经过两期示范带动,村里已有10多户人家加入了种植,每户平均增收近250万乌干达先令(约合4800元人民币),“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非洲大陆西侧,布基纳法索国家1号公路附近的纳柳水稻示范区,50公顷水稻正进入抽穗期,长势喜人。“运用中国技术,稻谷长势特别好,产量也大幅提高。”纳柳村水稻种植技术员提恩·迪纪布埃尔说。

  6年多来,中国援布基纳法索农业技术专家组在这里推广中国水稻栽培技术,不仅让示范区的水稻产量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两至三倍,还引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3个优良中国水稻品种。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纳柳村村长齐恩德赫贝多戈·萨拉喜不自禁:“与中国农业专家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

  中国狐尾小米和杂交水稻在广袤的非洲田野上不断落地生根、结出饱满籽粒,是中国帮助非洲民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改善粮食困境的缩影。

  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一组数据极有说服力: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推动多国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中国农业科学院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1000多份绿色超级稻材料,累计推广面积5.7万公顷,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20%以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向非洲推广“华南5号”木薯,产量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

  塞内加尔农业、乡村设施和粮食安全部部长桑巴·恩迪奥贝纳·卡高度评价塞中农业合作成果:“塞中农业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提高了塞内加尔的农业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中方还将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与联合国粮农机构围绕水稻价值链提升、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土壤健康等实施合作项目;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非洲国家启动“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等。

  “中国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说,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经验,在助力非洲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蓄好“人才池”,增强“创新力”

  “我的公司每周可生产600公斤鲜蘑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出口到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刚果(金)等国家。”2014年,卢旺达青年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在首都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带动全村60多户农民走上“脱贫路”。

  谈到创业的原因,穆希米伊马纳说,动力来源于2013年他先后参加了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中国福建农林大学举办的菌草技术培训班。

  由于成本低、见效快,菌草技术尤其受到非洲国家青睐,已成功在中非共和国、卢旺达等国推广。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7个非洲国家建立,很多非洲学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根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木薯快速繁育等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科技创新是引领中非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加强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汇聚了中国和肯尼亚两国农技专家和人才,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抗性基因检测,筛选和培育更优良的种子。“过去,肯尼亚运用的农业、园艺技术都来自欧洲,大农场的经理都是欧洲人;如今,在中国的帮助下,我们自己也掌握了技术。”肯尼亚农业专家理查德·穆卢瓦感叹。

  2023年11月,在海南举办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通过合作研究、种质资源交流、联合能力建设等方式,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非洲联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尔纳巴·洛科桑说,依托这一新平台,非中农业科研力量将聚焦更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获得解决方案。

  传授“致富经”,拓宽“致富路”

  数据显示,在中非共同实施“九项工程”的减贫惠农工程项下,中国立项实施向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中国减贫经验正在助力更多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林格四村,中国专家组创新探索出以“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带动该村134户1072人全部脱贫。这一减贫模式之后又在布隆迪56个减贫示范村成功推广,实现水稻年均增产2.8万吨,增收560万美元。布隆迪政府将“依靠援布农业组水稻高产技术助布减贫”列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

  在津巴布韦西马绍纳兰省孜温巴地区,中国专家组坚持农户自愿自主经营原则,与村民成立合作社,实施种养结合项目,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系统传授玉米、土鸡、肉兔等种植养殖技术等,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得益于切实成效,津巴布韦减贫示范村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在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正在建设中。项目采用“示范农户带头,其他农户跟进”的工作方式,推广粮用菜豆新品种及多项当地急需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减贫。

  …………

  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通过援建农业基础设施,派遣农业专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农用物资以及援外培训、三方合作等方式,中国持续助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展望未来,中方将继续帮助非洲拓展粮食作物种植,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农业投资,加强种业等方面农业科技合作,促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助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事业。(本报记者 俞懿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6日 03 版)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见王毅

她表示,从来旅游到开民宿,再到邀请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最终所得的艺术品热销全国,自己的创业经历既增强了村民的自信和村庄的活力,又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成就感满满。

新疆迎来今年首个持口岸团体旅游签证的外国旅游团

其次,夯实平台责任,筑牢游戏治理的重要堤坝。游戏平台既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也可能是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应根据我国法律法规,通过实名制、限制游戏时长等方式,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在身份识别、时长预警、不良内容过滤、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等方面深化治理效度。例如,网易《蛋仔派对》等产品已上线“一键禁止游戏充值”、“一键禁止游戏登录”功能。家长只需通过“网易家长关爱平台”公众号绑定孩子游戏账号,就可以24小时对孩子的游戏时间、充值情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干预。

三季度人才流动趋势报告:北京招聘求职活跃度居首

两岸从来是一家》歌舞音乐剧以福建省莆田市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对台湾地区铁矿中转量连续5年蝉联大陆第一的生动实践为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深刻的主题内涵以及精湛的舞台表现,突出莆台融合、妈祖文化、寻根红厝等元素,生动展现了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紧密合作与民间交流的深厚底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经济观察)“稳楼市”组合拳继续发力 中国楼市开始筑底

二是运力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今年春运日均客座率达到83.2%,日最高客座率达到91.4%,表明去年七个阶段安全有序恢复航空运输市场取得明显效果,客座率精准化调控措施实现靶向发力,在航班量有限增长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座位供给,为民航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些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新一轮融资已在今年加速。爱诗科技于去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今年3月11日,完成亿级人民币A1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生数科技分别于去年6月和8月完成天使轮和天使+轮融资;今年3月12日,再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达泰资本、智谱AI、BV百度风投等继续跟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